2. 权限隔离
支持设置“安全区域”,不同部门之间使用不用的安全密钥,文件就不能互相流转,防止跨项目、跨部门越权查看,降低内部横向泄密风险。
3. 外发通道封堵
禁止微信、QQ、钉钉、邮件客户端、浏览器、网盘等程序发送加密源码文件。
对含敏感关键词(如“源码”“private_key”“algorithm”)的文件外发行为实时拦截并告警。
如需向外包团队或客户发送部分源码,可打包为“外发包”。可设置打开次数、有效期、禁止打印/截屏/另存。
4. 操作行为审计
记录源码文件的创建、修改、复制、删除、重命名、打印、外发等操作,可以生成审计报表,满足合规审查或内部追责需求。
5. 外设与剪贴板管控
U盘/移动硬盘:可设置禁用、只读、或强制加密写入,并记录拷贝文件名与大小。
剪贴板控制:禁止复制源码内容粘贴到非授权程序(如记事本、微信输入框),粘贴后自动失效或乱码。
屏幕截屏禁用:屏蔽PrintScreen、QQ截图、Snipaste等工具,防止“截屏盗码”。
三、服务器与代码库加固
代码仓库(如GitLab、SVN)启用双因素认证、IP白名单、操作日志审计。
服务器设置访问控制策略,限制非工作时间、非办公IP的异常访问。
定期进行安全渗透测试,修复权限越权、未授权下载等高危漏洞。
四、离职流程标准化
建立“离职交接清单”,包含:账号注销、权限回收、设备归还、代码提交确认。
离职前进行“数据清查”,检查其本地是否存有未提交或私自备份的代码。
对核心岗位员工,可设置“离职冷静期”或“代码隔离审查期”。
五、法律+制度双约束
入职时签署《保密协议》《知识产权归属协议》,明确源代码归属公司。
在员工手册或IT制度中写明“禁止私自拷贝、外传源代码”,并公示处罚措施。
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培训,用真实案例(如前述判刑案例)强化法律敬畏。
六、建立“蜜罐”与异常监测机制
在代码库中设置“诱饵文件”或“虚假模块”,一旦被访问或下载,立即触发告警。
监控异常行为:如非工作时间大量下载、频繁访问非职责范围代码、多次尝试绕过权限等。
设置敏感操作审批流程,如导出超过100个文件需主管审批。
技术在进化,风险在升级,管理不能停滞。从权限控制到离职审计,从法律协议到蜜罐监测——六个防范之道,每一步都可落地、每一环都需闭环。别再观望,从今天起,为你的源代码穿上“防弹衣”。
编辑:小然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